從天台國清寺旁的山路蜿蜒而上,眼前就是一個“世外桃源”——石梁鎮塔頭坑村。在村頭小溪邊,一大片白色柵欄圍起來的美人蕉開得正豔。“這不僅是一處景觀,更是一個汙水處理裝置。”村支書陳達富笑著告訴我們。
陳達富仔細指點:這是厭氧池,全村的生活汙水通過管道收集到這裏汙水處理,先經過厭氧處理,分解有機物;然後是鵝卵石過濾,最後通過美人蕉發達的根系吸收。經過處理後的清水,可以直接澆灌溪邊的稻田。
“這種厭氧加人工濕地的建設和維護成本比較低。”陳達富說,“汙水通過自然坡度彙流到處理池,不需要安裝動力裝置。建這個池的鵝卵石都是溪溝裏現成的,勞力由村裏出義務工,就是買水泥等材料花了3萬元。”
正在溪邊翻曬稻穀的潘行卓老漢把我們領進家裏,參觀他家的樓梯間。這裏原先是擺放料桶的地方,如今改成了一個座便器。“水一沖就幹淨了,氣味幾乎聞不到。”潘老漢對此十分滿意。
作為浙東南生態屏障,天台山是台州椒江水系、紹興曹娥江水系和寧波白溪水系的發源地。如何保住一江清澈的源頭活水?該縣因地制宜對農村生活汙水進行處理,成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工作的一大亮點。據天台縣環保局生態科科長陳軍介紹,全縣5蓄水池97個行政村,已有399個建有汙水處理設施,9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全部達到功能區水質要求。
與塔頭坑村不同,更為富裕的平橋鎮茅垟村采用了先進的生物膜處理技術。在村汙水處理站,幾口水泥池一字排開。前兩口池中掛滿了“水草”,工作人員撈起一根展示:“這可不是普通的水草,而是由化學纖維制成的人造水草。微生物借助於人造水草上U型溝的纖維束及汙水中的有機懸浮性或可溶性營養物而大量繁殖,形成一層能吸收、分解汙染物的生物膜。”
中間的兩口池子中的水則像開了鍋一樣翻滾。原來,這是曝氣池,工作人員在水中不停充入空氣,幫助汙染物加速氧化分解。經過這幾道處理,原本在第一口池中黑乎乎的汙水,在最後一口沉澱池中變得清澈透明。村支書姚日清掬起沉澱池中的清水捧到記者面前:“你聞聞,聞不出什麼味道吧?”
汙水甚至可以變“廢”為“寶”。在雷峰鄉崔一涵管村,養殖小區排出的豬糞和村內汙水統一納入排汙管網,作為沼氣發酵的原料。經過沼氣池的厭氧處理,把汙水轉化成為可利用的沼液、沼渣。沼液通過噴滴灌技術,經過一根根細細的鐵管被輸送到了村子的梨園裏,走上了“畜—沼—果”的生態循環之路。“以前村裏的生活汙水都是直接排放的,村裏環境一團糟。現在我們對汙水進行循環利用,既美化了村裏的環境,還增加了蜜梨的經濟效益,我們的蜜梨連續多年獲得省農博會金獎!”崔一村村民金望禮說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